




粤剧,又称「大戏」、「锣鼓戏」、「广东戏」、「广府大戏」或「广东大戏」,是现存于中国广东省境内十四种戏曲之一,也是全中国境内约四百多个地方戏曲的一种。
随着人口的流动,粤剧的流传于华南和海外广府人聚居的社区。香港位处华南,虽然自十九世纪已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但华人一直在香港人口中占压倒性的比例,而当中又以广府人占为数最多。 因为地缘及血缘的关系,香港社会与中国国内的广府社群一脉相承,风俗习惯类同,粤剧早在十九世纪以前已是香港社会的主要活动之一。
根据文献,十九世纪的香港粤剧演出场合主要分为神功戏和「戏院戏」两种。神功戏是因应神诞、节庆或醮会,由地方上自发筹组的活动,场地大都是因应每次演出而在当地临时搭建的戏棚。神功戏具有民俗仪式的性质,在香港市区和乡村有悠久的历史。「戏院戏」的出现跟十九世纪下半叶戏院在香港市区出现有密切关系。相对神功戏,「戏院戏」的演出场地较固定,演出的频率也较密集,而它以门票收益作营运经费,具有浓厚的娱乐和商业性质,也更能反映香港这个商业城市的近代发展。
二十世纪二十和三十年代是粤剧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当时,除了演出语言全面采用广府话取代昔日的「舞台官话」以外,大量的新剧创作,「省港班」在华南地区的循回演出,以致薛觉先与马师曾两位名伶在舞台上各领风骚的现象,都标志着粤剧在香港的蓬勃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粤剧发展的另一高峰期。源于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转变,香港与中国大陆的粤剧自此各自形成本身的风格。这时候,粤剧在香港不仅继续有大量符合商业市场的作品出现,还有不少创作和表演尝试探索传统。另一方面,香港粤剧电影和唱片广泛流传,并转化为香港本土文化的重要印记,一直影响后来的粤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