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粤剧音乐

粤剧音乐与念白

音乐是粤剧的重要一环。从表演的形式来说,粤剧的音乐主要包括了歌唱和乐器伴奏两部份。歌唱在粤剧行内称之为「唱腔」,而乐器伴奏则被称作「拍和」。


粤剧的音乐内容丰富,编剧往往根据剧情需要而采用,它大致可分为板腔、曲牌、说唱及敲击四大类:

 

板腔

粤剧的板腔音乐包括梆子与二簧两大类。行内习惯称梆子为「士工」,二簧为「合尺」(又写作二黄或二王)。板腔音乐根据不同的板式规范,采用「依字行腔」的方式构成唱腔,尤其强调音乐与曲词的相互关系。板式与唱腔两者的配合衍生了丰富多样的粤剧板腔音乐种类。

 

曲牌

粤剧的曲牌音乐大致可分为四类:

  1. 来自其他中国戏曲的曲调,例如昆曲的「牌子」;
  2. 衍生自板腔音乐的专门唱腔,这是粤剧艺人在演唱板腔音乐的过程中修订前人唱腔,加入个人的演绎,逐渐形成新的曲调,例如源自反线二王慢板的「祭塔腔」;
  3. 挪用自广东地区或以外的中外歌曲和器乐曲,这是行内早期称之为「谱子」或「过场谱」,近代泛称为「小曲」的曲调;
  4. 专门为粤剧、粤曲或粤剧电影新创作的曲调。相对于板腔音乐,粤剧的曲牌体音乐拥有相对较固定的旋律。也基于曲调的来源,不少粤剧曲牌体音乐的曲词往往是编剧者根据已有的旋律而填写的;从创作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先曲后词」的手法。

 

说唱

粤剧的说唱音乐主要包括南音、木鱼、龙舟、板眼和粤讴。它们早于二十世纪以前已广泛流传于广府社群。这些音乐各自有本身的曲式结构,例如较常见的南音,木鱼和龙舟的结构一般分为起式、正文、收式三个部份。从二十世纪初开始,这些音乐被广泛应用到粤剧,但编剧者往往只是部份地采用它们,作为粤剧众多音乐内容的某一个环节。

 

敲击

粤剧的敲击音乐在行内习惯被称之为「锣鼓」或「中乐」,这有别于被称为「音乐」或「西乐」的旋律音乐。近代粤剧应用的敲击音乐主要有「高边锣鼓」、「文锣鼓」及「京锣鼓」几大类;高边锣鼓和文锣鼓早见于传统的例戏和排场戏的演出,而京锣鼓则是粤剧行内人于二十世纪初自京剧引入的。这三类锣鼓的差异不仅在于它们采用的乐器和个别的演奏组合有所不同,更涉及到它们适用于演绎不同的剧情内容、气氛及风格,而演奏者也根据上述原因选用不同的锣鼓。在粤剧的演出过程中,敲击音乐不仅提供了鲜明的节拍、节奏和速度等音乐功能,更重要是它还肩负了对整个表演的引领、烘托和补充等作用;尤其在一些以动作为主的「武场」表演时,敲击音乐往往处于主导的地位。

 

念白

粤剧的念白可分为有乐器演奏配合和无乐器演奏配合的两大类。有乐器配合的念白包括诗白、白榄、口古、锣鼓白及浪白;诗白、白榄、口古、锣鼓白都有锣鼓的演奏加以配合,而浪白更是有音乐作为背景的念白。无乐器配合的念白主要是口白,它近似日常的话语方式,结构和演绎较自由。


粤剧音乐拍和

粤剧伴奏在行内称为拍和,意思便是以击乐拍出和拍子和以旋律乐器和应歌唱,拍和乐器主要是模仿唱腔,并担任引导、烘托和填补歌唱乐句之间空隙的角色,当中尤其强调即兴演奏和互动的关系,这跟西方音乐的旋律与伴奏的主次概念有所分别。

 

拍和乐器

粤剧的拍和乐器一般可分为两大组:击乐(又称 “中乐”)和音乐 (又称 “西乐”)。它们各有其领导,击乐组的领导称为掌板,通常有两名乐师协助,演奏各式各样的敲击乐器;音乐组的领导称为头架,并有若干名称为下架的乐师协助;头架主要以小提琴(又称梵铃) 、高胡或二弦领奏,下架较常见演奏的乐器有笛子、洞箫、萨克管(又称色士)、二胡、中胡、竹提琴、椰胡、三弦、琵琶、古筝、中阮或大提琴等。粤剧拍和乐器的中西混杂情况早见于二十世纪中叶,当时香港名伶如薛觉先把西方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和萨克管等加入粤剧乐队中,以求创新。虽然这些乐器来自西方,但粤剧乐师却把它们本地化以适应粤剧的要求,例如小提琴四根空弦本来的调音是 G、D、A、E ,但乐师却把它改为 F、C、G、D,以适应调式和歌者常用音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