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麻地戏院建筑特色
油麻地戏院的建筑师名字至今仍未在历史档案中被发现。但是,因为当年殖民地政府不愿发钱兴建娱乐或休闲设施,所以它绝大可能由私营机构建成。几经查考,油麻地戏院的业主是一位名为J. M. Noronha的商人。这点可能反映为何首部于油麻地戏院播放的竟然是一部西方默片,而其中文译名为《新年好行运》。
油麻地戏院由花岗岩、石灰砂浆、砖和木材建造。以上源于本地的材料反映戏院其平实及为劳动阶层服务的性质。 建筑物装饰不多,从外观而言分开上下两层,最突出的是正门的两条门柱刻笑相及哭相的面具。戏院正门上方及顶部各由一个古典风格的拱形视窗及一个三角楣饰装饰。戏院内部结构貌似一个货仓,与邻近的水果批发市场相似。当年,油麻地戏院只可容纳1000人,是在香港相对规模较小的戏院。活化后,戏院内观众席现今容纳300个座位。
相比之下,可能由于红砖屋属于政府建筑,因此其建筑材料品质较高。在红砖屋的建筑材料中,包含本地生产的红砂浆及混合石灰或水泥的风化花岗岩。 红砖屋的实用主义风格反映其工业性质。

油麻地戏院修复和活化
油麻地戏院改建为一个粤剧表演场地的过程中,建筑署及工程团队保留了剧院原来的结构(包括砌体墙和钢桁架)。 工作人员还在拆去荧幕时意外发现了一个舞台拱门。经活化后,戏院这部分现已改装为一个大舞台,同时满足后台化妆室及前台粤剧演出需要的空间。戏院屋顶的重建工程是整个活化项目难度最高的一环。早期油麻地戏院的屋顶以瓦片建成,但后来曾经改建时采用了石棉坑板。石棉对人体有害,所以整个屋顶必须拆除。
重建天花板工程必须用起重机等大型机械,而这类工程一般在晚间进行。可是,围绕着戏院的窝打路道、上海街和新填地街白天时十分繁忙,晚间又泊了进出果栏的货车。因此,建筑师与摊贩商讨,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们选择在2010年中秋节晚,当大家(以及摊贩)已经送过水果而在休息的夜晚,让起重机驻扎马路。工作人连续30个小时顺利安装全新的钢桁架和其他配件,维修后的屋顶看上去与原有设计十分相似。本港建造业的效率真厉害!
